www.global-rowing-service.com

Rowing - Specific Scripts / Rigging and Equipment

Boat-Categories / FAQs + Frequently Given Wrong Answers / Rigging of Boats / Recommended Measurements click on the titlebar 
to switch the language

 

 

Rigging of Boats 船隻設備調整

1. 一、個人如何調整船隻槳架?

在划船中,船隻調整是一種複雜的技術運動,依目前的划船運動,因為有許多可能性的器材調整與變化。

它的目的是讓選手在生理機能上有最佳的表現,並將機能轉移到船在水上的動力。如方向、加上划船技巧、船隻的 調整,更能自主的表現出划船技術有效的作功及經濟效益。但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,未做預習檢查,而失去贏得比 賽的機會。
   在舊有的划船中,有一個口號「一位好選手,都能適應各種船隻」,這種用語的目的是正確的。因為好的選手能夠 修正技巧上的錯誤。但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,如何讓船快速前進、划的遠以及任何有影響成績的技能。

一個初學者,在訓練划船的知識技能中,會有回饋動作。給他錯誤的船隻調整,將會影響他或她在初學上有錯誤的 學習技能,這是可以想像的。
初學者有好的船隻調整,很容易學習到好的技術及正確的划船技巧,這根據個人研究顯示是正確的。
   能夠影響划船運動技術的外在因素,就是個人的船隻調整,這個因素會影響划船技術,也會讓身體無法放鬆,造成 抽筋。找出個人在船上最適當的作功位置,是選手在拉動時,能量的轉換讓船隻更穩定及平衡。

摘要:船隻槳架的調整是關係到個人,因為;

˙ 讓選手在訓練或學習中,瞭解錯誤技巧。
˙ 預防問題的發生及損失。
˙ 確保在這一期訓練中的成效。
˙ 能夠讓個人的成效技能全力發揮。
˙ 產生有效及競技性的拉槳。
˙ 得到隊員的認同感,船隻快速前進。

   就個人的划船運動在解剖學及身理學上,先決條件是要參考身體在船上的作功調整。不管是團隊或是個人都必須調整個 人最佳的位置,這會改變船隻的穩定性及划船的技巧。團體的船隻必須依照夥伴的體型做最適宜船隻調整,才能反應出最 佳的技巧。
一般在團隊中時常發生變化,就是船隻的調整,可以使選手划的更好,但不一定是最適當的。
對於新船隻的調整,有以下一些個人的見解:

˙ 依團隊的整體重量平均值,設定船隻的重量。
˙ 槳架的高度調整儘可能在槳鎖的中央。
˙ 中間與最大的全長。
˙ 槳鎖向前的位置,肩膀與滑座的位置。
˙ 特徵:槳鎖類型、滑動長度、滑座、鞋子大小、腳蹬板、活動舵的控制。

二、測量方法、工具與裝備

2. 測量方法:
2.1. 學習正確地使用配件和設備是有關聯的。
你所需以下的工具和測量配件;木棍一支、高度尺、捲尺(3米)、折尺、量角器、角度尺、水平尺、氣泡水平儀(短、長 各一支)。
2.2. 工具設備:
螺絲起子、8-19號板手、10號板手、一字與十字起子(大小各一支)、墊片0.5-2釐米、簽字比、調船工具(Persuader)。

 

3. 調船程序
每一各階段能有系統的計劃,將能發揮有效的作功,可以避免拉槳過早結束或下一次的拉槳。
在下列表格中指出船隻調整的位置及所需工具:

船隻調整順序

測量方法與工具

調整方法

1.槳鎖高度

 

木棍 水平尺(長、短)
氣泡水平儀

改變槳架高中位置 角度墊片
開口墊片(大片 開口墊片(小片)

2.槳鎖與船隻縱向位置

 

捲尺(5米)
目測船隻水平

改變槳架位置

3.全長

 

折尺

移動槳栓柱

4.槳鎖套栓

 

槳鎖套栓 角度尺
水平尺 調船工具

調整槳栓柱縱向交叉角度

5.槳的角度(雙槳與單槳)

 

角度尺
水平尺/氣泡水平儀
量角度儀

調整白色護皮角度

6.槳鎖角度

 

角度尺
水平尺

更改套栓

7.滑軌

 

折尺

調整滑軌

8.腳蹬板

 

折尺 水平尺/氣泡水平儀 量角度儀

調整腳蹬板 改變鞋子高度
調整腳蹬板角度

9.控舵鞋子

 

目測

調整活動舵

10.內柄長與槳的全長
  (雙槳與單槳)

折尺

調整槳的長度
改變槳盤位置

4. 槳鎖高度
   這個量法是從滑座的最低點量置槳鎖內側的最低點。
   正確的槳鎖高度,才能發揮正確的划船技術,產生有效的後仰作功。槳鎖的高度太低,會使拉槳便高槳葉變深,導致提槳入 水按槳出水之間,提早收槳。
   槳架高度是在傳送生物力學,可以看出前段與中段划槳直接影響船隻移動。從人類的解剖學中得到划槳有效拉槳位置至結 束,拉動力量是在後段,並不是全部的。
   而且回槳之間會有平衡上的問題,正確的作功高度要經過生物力學與解剖學測定,任何一個選手都有不同的特徵,選手必 須參照比率來測量。
   不要低估測量的比率,在國際團隊選手中時常發生不同的狀況。

   「太輕」「太重」的團隊在船隻上都有改變使用上的權責。
   團隊體重的平均值,允許10公斤內,只能讓船下沉1公分或少一點。以下推薦槳鎖高度與作功高度提供參考;

   雙槳船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6 - 19公分
   紅槳與綠槳高度不同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0 - 1.5公分
   單槳船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5 - 18公分

   太輕或太重的選手,在高度上的調整只能向上或向下調整2公分,單槳內柄長度1公分的差別就會影響槳架的作功,雙槳也 是一樣,但單槳的作功高度會影響外側手臂的拉槳。

圖:使用高度尺測量作功高度
 

4.1 測量與調整槳鎖作功高度

使用下列三種工具可以決定槳鎖作功高度:
   1.高度尺 --- (從滑軌或踏板量至槳鎖)
   2.平行線 --- (從船舷量至槳鎖)
   3.長水平尺 --- (由下最低點量至槳鎖)

這個重點在於避免測量空間上的錯誤,但通常原理相同的。

 

4.1.1 高度尺測量法
高度尺的測量是從滑軌或踏板固定一個方向,測量滑座的最低點至高度尺的最
高點(h1),測量高度尺與槳鎖之間的距離(h2)。
作功高度=(d1+d2)

 

4.1.2 平行測量
這個方法是將長水平尺交叉在船舷上方,測量兩邊是否相等。測量距離從滑座最
低點量至船舷的平行處(d1)至槳鎖最低處的總和。
作功高度=(d1+d2)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:高度測量

4.1.3 長水平尺測量
將水平尺橫放與船舷交叉,並固定在一個位置,與獎所內側成一水平,測量滑座
最低點與槳鎖之間的距離。
作功高度=(d1)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長水平測量

4.2 作功高度調整

˙選擇槳架的高中低孔(1公分)。
˙改變翼型槳架。
˙更換槳鎖墊片(向上3公分)。
˙更換槳鎖下方的墊片(向上2公分)。
˙使用墊片在槳架外側,可以增加1厘米-1公分的作功高度。

 

 

 

 

改變作功高度可以移動槳架的高低孔或是插入開口墊片,可以改變槳架角度與獎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栓柱的內外角度。

 

5. 槳鎖縱線的位置
在現在的翼型槳架中,可以向前或向後調整,比傳統式的槳架更能解決槳鎖縱向
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:翼型槳架的調整

 

5.1 獎鎖縱向位置的調整
測量槳鎖的位置需用捲尺,我們通常從船頭的避碰球或航道插座量至船尾固定的
某一點,來調整雙講船隻槳架的對稱性。在多人艇上必須調整正確性的槳架位置
,單槳船必須注意肩膀要在同一位置。

 

5.2 更換槳架及縱向位置
假如你的船隻是翼型槳架,是可以縱向調整槳架位置,也可以在水上調整槳架及
腳蹬板。
˙當身體後仰出水時,船頭向下沉入,就必須向船尾調整槳架級腳蹬板。
˙當提槳入水造成船尾太深時,就必須向船頭移動槳架級腳蹬板。

這個決定性會影響船隻的水平對稱。

 

6. 獎栓柱
雙槳的全長是從槳栓柱的中央量致令一端槳栓柱的中央,單槳船隻先取得船身的
全寬除於二取得半徑,再量至槳栓柱的中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全長的測量

選手划槳弧度,介於作功的調整,划槳的大小在解剖與身理上市有絕對的關係,
所以得到正確的槳栓柱全長是非常重要的。
假使有錯誤的全長會改變划槳堅固的抗力,一個好的團隊在技術上應注意提槳入
水與後仰出水的位置。
我們不能太冒險,不同的高度會有不同的技能,手的全長和靈活性會影響全長的
每一個點。
不同的平均值應避免發生,也會造成划槳上的不舒適。

 

6.1 測量和全長調整
所需的工具只有折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6.1.1 折尺的測量法
測量船隻的寬度除於二,也就是半徑的寬度,取一半的寬度壓在船舷量至槳栓柱
的中央。
雙槳船的調整,測量從紅槳的槳栓柱中央量至綠槳的槳栓柱的中央,(同常是槳
栓柱的最低點)。
注意船身內側的固定點(滑座、踏板)測量出兩邊的相對稱值。

 

7. 槳栓柱的位置
槳栓柱的調整方向應是垂直的,只有特別的槳鎖角度(向船頭或船尾),假如沒有
正確地調整槳栓柱,滑槳是不平穩的,他的問題是在於能不能發揮正確滑槳技術。
正確的使用,定期的保養可以避免槳栓柱角度的問題。
發生錯誤的要點;

1)內側角度;太接近船身。

2)外側角度;太接近水平。

3)前傾角度;太接近船尾。

4)後仰角度;太接近船頭。

如何更改這些錯誤的組合(1+3/1+4/2+3/2+4),以下有一些簡單具體的說明。
當拉槳時正確的角度應在4度直角的位置,如果槳鎖的角度錯誤在1.5度,會造成提槳入水在60度,拉槳結束在30度 。

 

提槳入水

直    角

拉槳結束

內側角度

3.0°

4.0°

4.5°

內側角度

5.0°

4.0°

3.5°

前傾角度

3.0°

4.0°

3.5°

後仰角度

5.0°

4.0°

4.5°

表格:槳栓柱錯誤的角度 它能看出任何槳栓柱錯誤的位置,依照表格可以看出划槳之間的改變角度,這些錯誤是槳葉在水中造成不明確的划 動。

 

7.1 槳栓柱的位置

這裡有二點可以證明槳栓柱應在水平位置。
˙使用測量槳栓柱的方法。
˙測量角度。

7.1.1 測量槳栓柱的測量方法
將船放在水平位置固定方向,一開始應檢查內外側角度,咒卻地使用槳栓柱測量法(OPMD),旋轉(OPMD)90度,檢查或調 整前傾、後仰的角度,也要看(OPMD)在踏板與龍骨上的刻度,注意(OPMD)與槳栓柱必須在船上成平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OPMD刻度測量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OPMD槳栓柱測量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圖片:OPMD在船上平行測量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OPMD在船上測量槳栓柱

 

7.1.2 幾度尺測量
第一先將船隻固定平衡方向,角度尺與船舷、龍骨、踏板成平行,然後我們用角度尺去測量槳栓柱的所有方向,確認位置是 否相同。
使用調船歌劇提整槳栓柱

圖片:使用調船工具

 

7.2 槳栓柱的調整
第二個人將船隻固定,在槳栓柱處與船成平行方向調整至90度。

 

8. 雙槳與單槳角度
槳葉在水中的有效位置,是要正確的槳葉作功,它能夠有好的提槳入水和出水,角度太大會造成槳葉在水中滑動,角度太小 會造成拉槳太深。
通常槳的角度是在1-3度,也可能會在1-4度,有時雙單也會有不同的力量角度。
如何正確瞭解每一槳的正確角度(雙槳/單槳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片:將角度尺放置在護皮上測量槳的角度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使用角度尺測量槳葉刻度

 

8.1 單槳與雙槳槳葉角度測量
先找出一個較平的地方,用水平尺測量水平,然後將槳葉放置在水平尺上方,並將角度尺放在水平尺上方歸靈,再將角度尺 置於護皮上旋轉角度刻度找出槳葉(正或負)角度。

在大槳葉(斧型槳)正確的測量是將槳葉的最高點與水平尺成90度(如下圖)。

例如:Empacher(德國槳)/Croker(澳洲槳)

 

9. 槳鎖角度
雙槳與單槳的槳鎖角度都很類似,這個結果在於槳葉外側角度
槳葉角度+槳鎖角度=槳葉全部角度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圖片:將角度放置在龍骨上測量刻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將角度放置在踏板上測量刻度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圖片:將角度放置在船舷上測量刻度

 

9.1 使用角度尺測量槳鎖角度
先將角度尺放置在龍骨、踏板、船舷上測量水平,再將角度尺置於槳鎖內側,檢查槳栓柱的水平,並看角度尺上的刻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圖片:使用角度尺測量槳鎖角度

 

9.2 更換角度套栓
插入槳鎖內

將角度套栓插入角鎖上端與下端內,須依測量刻度套入套栓的角度。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以下依測量的角度來更換套栓角度。

上套栓

1/7

1/7

2/6

2/6

3/5

3/5

4/4

4/4

5/3

5/3

6/2

6/2

7/1

下套栓

7/1

6/2

6/2

5/3

5/3

4/4

4/4

3/5

3/5

2/6

2/6

1/7

1/7

槳鎖
角度

1.5°

2.5°

3.5°

4.5°

5.5°

6.5°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船隻橫向水平測量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0. 滑軌

滑軌滑動的位置在前傾與後仰位置應舒適,滑軌前傾與槳鎖的 作功點,是非常重要的,滑軌在前方的作功會直接影響划槳的 弧度。
推薦測量作功位置:向船尾12公分(7-16公分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0.1 槳栓柱與滑軌位置的測量
 

雙槳船使用木棍或細繩置於槳鎖內側,然後用水平尺測 量滑軌位置。
單槳船的測定,槳鎖向前垂直與船成90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槳鎖向前測量滑軌位置

 

11. 腳蹬板
改變腳蹬板有三種方法,讓槳手感覺在整體上可以發揮有效的划船技術。

˙調整腳蹬板的距離
˙調整腳蹬板的角度
˙調整腳蹬板鞋子的高度

 

11.1 腳蹬板的位置
這個重點在於調整船隻後技術上的發揮,主要在划槳弧度、作功位置、力量的運用和團隊的表現。在蹬腿結束的位置是依 照腳的長短來窕整腳蹬板。
在多人艇上,調整腳蹬板應特別的注意。

槳手在後仰結束的位置,調整自 己的腳蹬板。
在雙槳船上收槳的位置是在背心 凹處(再拉槳結束時,大拇指展開 接觸到最低點大約10公分。
在單槳船上拉槳結束外側手臂應 展開,(手腕是平值的,外側手臂 拉動的方向是沿著船頭方向拉動) 。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調整腳蹬板之後,必須將螺絲鎖錦。

 

11.3 腳蹬板的角度

腳蹬板的正確角度,氣泡應在水平尺的中央。
腳蹬板的角度應依照槳手踝關節的靈活性來調整腳蹬板的高度 ,太高或太斜的角度會影響角的靈活性與姿勢,依照我們的經 驗最佳角度是在40度與45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度之間。

 

11.4 腳蹬板的高度
腳蹬板正確的高度是從滑座最低點量至鞋子後腳跟處。

圖片:腳蹬板高度

正確地調整是依照小腿的長度來作調整,因為與大腿的連接有相關聯。
腳蹬板太高或太低會造成過度的身展或伸展角度太小,將腳蹬板調高可以增加提槳入水的區域(低而長的水平),腳蹬板調 低能達到長的滑動方向。
 

11.4.1 腳蹬板高度的測量
從鞋子腳跟的最低點量至滑座的最低點,大約在15-20公分。這個調整是經由槳手來自行調整。

圖片:腳蹬板高度的調整

 

12. 雙槳與單槳全長的調整
新型的槳比較長,重點在於測量槳的全長來作調整。

以下表格中是我們推薦獎的全長與內柄長度:

 

單  槳 長  度

 

 

雙  槳 長  度

 

年齡/分級

麥肯槳

大槳葉

年齡/分級

麥肯槳

大槳葉

兒童

3.70-3.75米

 

兒童

2.85-2.90米

 

國中15-16歲

3.75-3.82米

3.70-3.74米

國中15-16歲

2.94-2.98米

2.86-2.89米

國中17-18歲

3.78-3.82米

3.72-3.74米

國中17-18歲

2.94-2.98米

2.86-2.90米

青年

3.82-3.85米

3.73-3.76米

青年

2.96-3.00米

2.86-2.91米

輕量級女生

3.80-3.83米

3.70-3.74米

輕量級女生

2.94-2.98米

2.86-2.89米

公開級取生

3.82-3.84米

3.72-3.75米

公開級取生

2.96-3.00米

2.87-2.90米

輕量級男生

3.82-3.85米

3.72-3.76米

輕量級男生

2.98-3.00米

2.88-2.91米

公開級男生

3.84-3.86米

3.74-3.76米

公開級男生

2.98-3.02米

2.89-2.92米

 

船 型

全  長

內柄長

船  型

全  長

內柄長

8+

84-86公分

1.13-1.16米

1.56-1.60米

86-89公分

4-

84-86公分

1.14-1.17米

4×+

1.57-1.60米

86-89公分

4+

84.86公分

1.15-1.17米

1.58-1.61米

86-90公分

2-

84-86公分

1.15-1.18米

1.58-1.62米

86-90公分

2+

84-86公分

1.15-1.18米

 

13. 內柄
     槳的全長 (測量點從我柄膠套量至槳葉尾端)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片:單槳鈺雙槳的測量

 

內柄長 (雙槳)

×2

-      全長

=        握柄交叉重疊

88公分

×2

- 160公分

=16公分 (雙槳交叉)

88 x 2 = 176 – 160 = 16

推薦握柄交叉長度最小在14公分

 

推薦握柄交叉長度最大在21公分

 

內柄長 (單槳)

 

-    全長

=            交叉重疊

116公分

 

- 86公分

=  30公分 (單槳船)

116 – 86 = 30

推薦交叉長度最小在28公分

 

推薦交叉長度最大在34公分


     重點測量:

 作功高度  雙  槳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單 槳

 14 / 15 - 18 / 19公分 (1-2公分的差別)


 14 - 18公分

 角度/

   2 - 6度(推薦)

 槳的角度(雙槳/單槳)

   0 - 4度(推薦)

 槳鎖角度

   1 - 7度

 槳栓柱角度

  0度

 前傾角度

   7 - 16公分

 滑座最低點至斜字腳跟最低點距離

 15 - 20公分

 腳蹬板角度

 40 - 45度

 

 

Piesik / Joern Grosskopf / Lin Yong Long 1999